發一念信解菩提之心。成無邊善根盡諸苦際 — ICAS 寒假密集佛學講座
發 一念 信解 菩提 之心。成無邊善根盡諸苦際
—— ICAS 寒假密集佛學 講座
美國華嚴蓮社,秉持蓮社開山暨專宗學院創院祖師們弘法佈教、培育僧才的理念,並心繫華嚴法化於當代西方社會的契機發展,在東西方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過程中,一方面承襲成一老和尚創社之初衷,從不間斷地嫁接佛法學習的多元化平臺,除了讓旅美僑胞和青年學子們有機會接觸並認識佛法外,也為西方社會的知識份子開創一個與佛教接軌、正確修持佛法的機緣與便利途徑。
另一方面,董事長賢度法師住錫美國蓮社後,更是以前瞻性的視野開拓出弘法佈教的新途徑。賢度法師運用矽谷地區良好的學術資源,除常年舉辦「華嚴佛教經論講座」,並與聖荷西州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簽署院際合作交流,更於西元2015年率先成立「美國國際華嚴研究中心」(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vatamsaka Studies),開發多元弘法的渠道,為法師、專家、學者、信徒大眾等提供多方面的佛法教育、學術研究、僧伽養成,以及專業修行等交流平臺,更為漢傳佛教、華嚴義學觀行的國際化推動作出了相當的努力與貢獻。
目前,研究中心設有「品味華嚴」、 「尋味華嚴」、 「滋味華嚴」等系列的學期課程,主要協助學員建立華嚴學門最基礎的概念與認識,包括對於華嚴經義、華嚴宗史、華嚴學思想,乃至是佛法教育的全面性鋪墊;透過經典閱讀和祖師文獻注釋並重的學習方式,逐步培養學員閱讀經論典籍的能力;並由深入了解祖師思想的精髓,而得體會《華嚴經》生命實踐的教觀內涵。
此外,更開設有「饗味華嚴」系列課程,結合了世學的語言、人文、歷史、哲學、文化、圖像、藝術、自然科學,乃至全球化等思想課題,與華嚴思想進行對話,推展應用華嚴學之連結探討,廣邀各方領域的專家學者,進行「華嚴跨領域思想」專題講座。另為加強學員的行門修持體驗,中心配合蓮社的常態共修會活動,輔導學員進行日課修持,參與華嚴共修月會、拜懺加行,以及每年春季暨歲末華嚴誦經會,作為華嚴行門課程的修學內容。
中心開設各系列華嚴佛學、經論講座等佛法推廣教育課程,受到了廣大信眾的一致好評,在矽谷地區也成為師資優良、課業精湛、體系完備的佛門教育基地,吸引諸多中外人士的參與。
圖說:大年初一的華嚴蓮社,除了拜年,更多是前來求法的佛弟子
在大地回暖、生氣復甦的新春時節,拂去寒冬的蕭條,也帶來陣陣的春雨,正是春耕的最佳時刻。2019學年度寒假密集佛學講座,於國曆1月12日起至2月9日,針對「《楞嚴經》楞嚴心印」及「《金剛經》說甚麼?」兩大主題展開研討,分別在週二、週四上午,以及週六全天時段進行,以方便不同族群的參與。美國蓮社的舊雨新知,聽聞教授師會極法師的蒞臨,莫不存著滿心歡喜與期待;學員們歡聚一堂,共同參與了這一期殊勝的心靈法筵,為探索生命的本質、心性的面貌默默地耕耘著,認識三世諸佛修因證果的根本,究明學佛修行道上的真實信心,審視並回歸自性寶藏及靈性生命尋覓菩提的初發心。
圖說:《楞嚴經》課堂,圖文精解的「十八界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」教學,專注凝神,獲益滿堂
本次講習「《楞嚴經》楞嚴心印」的教授,是去年暑期密集課程的延續,主要就「云何十八界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?」的內涵進行剖析。會極法師先從佛法的基本概念入手,為大家闡釋十八界的內容。十八界,也就是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根–六界)攀緣六塵(色聲香味觸法塵–六界)所引發的意識心(眼耳鼻舌身意識–六界)。以眼睛為例,由眼根而顯現的認識作用,是為眼識;「眼根」和「色塵」結為因緣,產生「眼識」。又,若「耳根」與「聲塵」為緣,則生「耳識」界;以此類知。
所謂「界」者,具多重義涵。一是「依」義,這是因為根、塵、識互相為依、互為因緣;也就是根為生識之增上緣,塵為根所緣之緣;根塵二緣相合,識生其中。唯識學比喻為三束蘆葦相互搭在一起,呈現上面交匯一點的三角形;當象徵「識」的蘆葦倒下時,「根」和「塵」也會同時倒下;這意味著「十八界」的虛妄性,根、塵、識三者都無實義,實不可得、不可執取。二為「界限」義,以根、塵、識三者,各有界限,不相紊亂;以內之能緣者,屬「根」之界限;外之所緣者,屬「塵」之界限;中間能了別者,屬「識」之界限。
換句話說,十八界,也就是根塵相接之時,中間所產生的識心。而凡情眾生所有林林種種的煩惱,也正是眼根對色塵、耳根對聲塵、鼻香、舌嘗、身觸、意法的過程中所引發,皆是根源於觸、受、愛、取而有的顛倒妄想與相續輪轉。事實上,當我們了解這個道理,意識心當體即空,不離本處,識就是性!識心放下,當下如如不動的心性,也就是如來藏性、本妙真如性。十八界,會歸唯是一心,更無別法!
譬如經中說到:「阿難!云何六入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?阿難!即彼目睛瞪發勞者,兼目與勞,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」意思是說,如來藏性唯一堅密身,了無能所,本不可入;但由一念妄動起了無明,迷於真心而為八識,即所謂「識精元明」(一精明,依真妄和合而起,為見、聞、嗅、嚐、覺、知等六精之總相),復有八識三分——自證分(生相無明/在纏佛性)、見分(七識之元)、相分(六根之元)!
所謂「菩提瞪發勞相」,即由無明力熏習真如,發起見聞覺知等為六用之元,一精明體因此而分,六受用根依之而立,以此遂為六塵所入。也就好比用眼睛看虛空,看到疲勞所發生的眼花狀況,包括眼睛在內,以及外在顯現的幻象,同是澄湛的菩提淨性裏一念無明妄動之勞相。「瞪」喻生相無明,即自證分;「勞」喻見、相二分,此亦顯示見分、相分同一自證分,則根、識同一識精元明之體。若能解了三分無體,同一真心,則根、塵、識三者全無自性,故不屬因緣、非自然性,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!講白了,佛法也就是: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!人不去庸人自擾。這就對了!所以經云「兼目與勞,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」
會極法師深入淺出地闡發楞嚴正義,助益學員真實認識、理解佛法的內涵,並更結合生活實例為大眾廣演開示。法師一再強調,世間煩惱就好比流動的河水,一波一波,永無斷絕,如果我們的心能不再沉溺、耽愛、執取、造作,也就不再為那些世俗煩惱所牽動。所以什麼叫真如?一真一切真,一如一切如。無論是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展開的色、心之法,全都是緣起無自性的幻化與虛妄;正因如此,十八界所含攝之一切法,當下、當體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若佛弟子能夠真實懇切地去認識、體會這個修行關鍵,就會如實證知所有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造作之法的那份無常及不切實際,那麼日常生活中的觸目遇緣,也都可以轉而契入自性清淨的菩提正道,成就自他生命的提升與改造。
圖說:《楞嚴經》課堂,圖文精解的「十八界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」教學,專注凝神,獲益滿堂
另一門「《金剛經》說甚麼?」的課堂上,會極法師依於明代憨山德清大師所著《金剛經決疑》,援引世親菩薩所列32道提問,為學員們講解此經。本經全名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,也就標示出這部經所說的內容,重點在凸顯佛的一片金剛心。金剛心是佛用以修因證果的本心,如今出世教化眾生,所用的也是這個心,世尊教導菩薩要以金剛心作為因地修行的根本,這是進入大乘佛法的關鍵所在,故而特別開示以斷除眾生之疑惑。
「般若」乃音譯,漢文意思為「智慧」,這是佛的心,也就是「佛智慧」的意思。「波羅蜜」意思是「到彼岸」,則是指佛心的最究竟處。以普遍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,能度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,名為「般若波羅蜜」;此乃出生一切諸佛的根本,是故又稱般若為「諸佛之母」。聲聞、緣覺雖有所得,但因彼等唯求速趣涅槃,而不窮究智慧之邊際,故不能得般若波羅蜜;唯有菩薩願求諸佛一切種智,遂以般若達於彼岸,堪稱具足般若波羅蜜。
佛以種種因緣說摩訶般若,然有何等義故,演說此一部金剛般若?佛說摩訶般若,這是世尊廣為菩薩說菩薩行;今此一部《金剛經》,乃是世尊為諸大上人開闡般若大法。譬如經上所說:「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。如來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。」然而,何以要為諸大菩薩說此般若大法?摩訶般若跟菩薩道的修學,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?
法師進一步說明,整部《金剛經》中貫穿前後經文最主要的核心疑情,就是由須菩提尊者請示佛陀的安心之道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此問於本經中總共出現兩次。第一次,問於經文最初,對象是尚未真實悟得諸法實相(真空)的初發大心菩薩。此一類眾生因於過去的修證,取住偏空涅槃,執持有個空的境界可以依附,使心得到安住;既說此空尚不究竟、應當捨去,但卻仍不明白如何才是「真空」之境。
所謂「空亂意菩薩」,自過去修學以來,一直執著名句、言說,習氣卻全都沒有忘捨過,非得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心才能夠安住得了;又執著一定有所謂的佛果可得,認為到達佛果便是安住處了;乃至覺得若要上求佛果,一定得下化眾生,眾生度盡才能成佛;而眾生無量無邊,幾時才能度盡呢?眾生若度不盡,又如何成佛呢?因為這麼一想,心就急了起來,感覺成佛遙遙無期,這顆心也就跟著不安定了,但卻又不知應該如何去降伏它、使心安定。因此,須菩提就特別為這些初發大心的菩薩請示佛陀,應該如何安住其心、降伏其心的方法!
針對須菩提的初問,佛陀只教導菩薩摩訶薩「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而不說「應云何住」,這是恐怕引起初發大心的菩薩,因過去習氣所致又再執著這個安住之法。凡情眾生及聲聞、緣覺二乘人,一向執著有個固定的方法,這是所謂的「名言習氣」;如今發心趣向大乘,首先就得要排除這個習氣。正因為「眾生」及「涅槃」都不是實在之法,皆不可得,不過是個名稱、說法而已;如能捨棄對於名句、言說的執著,那麼習氣也就頓時空了;此心不必刻意去降伏它,也就自然安詳寂滅!所以《楞嚴經》說:「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」狂心只要停息下來,當下就是菩提現前!若能將凡俗的情執給去捨掉,也就沒有其他更了不起的大法;正因佛陀不以定法、自性之法綑綁、束縛眾生,所以不說「應如何安住」!
對此,佛陀先是教以修習三輪體空的「離相布施」作為根本,所謂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正因為離相布施,所得福德愈多、愈加廣大。又,菩薩發心之目的,一是求證「佛果」,一是度化「眾生」;但以不解「眾生、佛果本自如如」的關係,擔心滿目眾生何時度盡?佛果何時成就?越是這樣想,心愈是不安;若更積極營求,煩惱反更增多;因此,為能降伏此煩惱心,世尊傳授降伏其心的方法,其實就是以「觀無我」為主要的修持重點,如經中說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由於不取相的緣故,心境皆空,所獲果德之殊勝,也就好比虛空一般無邊無際,這是如來真實的知見力。
佛陀教導初發大心的菩薩「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」為什麼呢?因為一旦體達、契入此無相法,則人法皆空,頓然離卻所有的取著,當下便立刻現起一切萬有!捨離法相,也就是捨去情執;情執一忘,智慧也就圓滿現前;故經中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即以無相之因,契證無相之果!
須菩提尊者第二次請示佛陀安心之道,同樣是問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此問於經文的後半部,對象是已經了悟般若、真實悟得諸法實相(真空)的大心菩薩。此一類覺悟的有情,所修的功行漸趨圓滿,但仍存有「眾生」及「佛」的微細分別之見,尚有微細的我法二執、四相之執尚未去除!於中,執有能證般若的智慧,這是「我相」;執有所證的真如體性,則是「人相」;執有能證、能悟者,是為「眾生相」;證悟未忘而隱隱相續的住著於真如,也就是「壽者相」。因此,須菩提就特別為這些了悟般若的菩薩請示佛陀,應該如何安住其心、降伏其心的方法!
針對須菩提的再次提問,佛陀教導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觀照:「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…… 實無有法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這是因為眾生本來就是真如,不需要去滅度他;若執著有所滅度的話,則是著了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,這就不能稱為菩薩了!這是「不以為有眾生可度」的意思。又,佛與眾生本來平等,眾生既然無可滅度,那麼這當中實在也無有法,可以讓菩薩發心求菩提了;因為眾生本來寂滅,這也就是菩提,又哪裡能再求覓菩提呢?這是「不見有佛果可求」的意思。
菩薩摩訶薩以行無所得因,故得無所得果。無所得果,即是「如來實相法身」。如此經云: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佛告須菩提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』」菩薩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無為法身。今欲為諸大菩薩說此因果,故說此一部《金剛經》。
其次,並為現在及未來一切眾生,真實分別利益功德,故說此經。如經所說,佛滅度後,若有持戒、修福眾生,於「般若」能生一念淨信心者,外為諸佛護念,內得無邊廣大功德;此諸眾生得無量福德,勝過布施大千珍寶,乃至勝於布施恒沙身命。
經中又說,若有眾生應墮惡道,以受持此經的因緣,三惡道滅,當得菩提。這又是什麼道理呢?因為一切凡情眾生未得道者,皆由有所依著;般若,正破眾生有所依著,而說無依著之法!如諸大乘經中,若辨真實懺悔者,皆依般若。般若,乃真實懺悔故!譬如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云:「一切業障海,皆從妄想生。若欲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!」此等皆是讚歎般若有捨離障礙、擺脫煩惱的利益,非但滅罪,還能得到殊勝的果報。
一切眾生皆有二種病:一者、身病,這是指我們的生老病死。二者、心病,也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熾盛的煩惱。凡情眾生自從有生死以來,不得般若法藥故,無人能治此病!佛以般若金剛摧破二病,故說此經。如上所說,如是等種種因緣,皆為佛說「金剛般若」之因緣。
圖說:《金剛經》課堂,活潑生動的譬喻說法,笑聲洋溢,活力滿堂
此次寒假佛學密集課程,無論是「《楞嚴經》楞嚴心印」還是「《金剛經》說甚麼?」的講習,會極法師皆於闡釋經論原文的基礎上,運用各種善巧方便,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,不僅讓學員能夠真正體會佛法真諦,並更使令大眾將所學習的佛法真實予以運用,用心在「劈柴擔水,無非妙道;行住坐臥,皆在道場」的生命實踐!
課程圓滿日,由美國國際華嚴研究中心主任陳潤吾教授,代表中心贈感謝狀一幀予會極法師,感恩法師一月之餘的辛勤授課;而參與課程的學員們,也紛紛表達了對法師真摯的感恩之情。隨後於大眾合影中,圓滿此一期一會的ICAS寒假密集佛學講座。
圖說:師資與課程學員大合照
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」為期一個多月的佛教經論課程,於2019華嚴供佛齋天暨新春祈福準提共修會前夕圓滿,堪稱農曆年初的精進加行,更是一場以法會友、脫苦增福的心靈饗宴!美國華嚴蓮社將持續法化西方,於弘法、教育、文化、公益慈善等菩薩志業,一如既往奮力精進,更全面性、多元化地開展「應用華嚴學」相關的佛法推廣!預約今年仲夏之月,再與會極法師共同深入佛典秘藏、植眾善根德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