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現觀無上佛道心。發迴向廣大智慧心
── ABLS 觀音誕辰紀念法會
為紀念觀世音菩薩聖誕,美國華嚴蓮社於2018年04月01日星期日,啟建觀音誕紀念法會一永日,以茲慶祝。是日上午九時,舉行觀音普佛祝聖及獻燈祈福活動,在住持天承法師的帶領下,大眾一齊持誦大悲咒,唱念觀音讚、觀音偈和觀音菩薩聖號,懺悔拜願,以及三皈依、迴向等法節儀規,藉此表達佛子們對於觀音菩薩聖德的禮讚與感念之情。
圖說:觀音普佛祝聖祈福法會
第二支香,大眾共同諷誦《妙法蓮華經 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並由天承住持為大眾開示觀世音菩薩所以遊化人間,施大無畏,現形度生,正是根源於「五觀法門」的修持之力。也就是〈普門品〉偈頌所說:「真觀 (真空觀)、清淨觀 (妙有觀),廣大智慧觀 (中道圓融觀 — 空有、真俗、理事、性相圓融無礙),悲觀 (與諸眾生同一悲仰,同體大悲觀) 及慈觀 (與佛如來同一慈力,無緣大慈觀),常願常瞻仰。」
圖說:住持天承法師帶領僧信二眾共同誦持〈普門品〉經文
住持法師於開示中,先就早前在觀音菩薩成道、出家法會所開示「真觀、清淨觀」的修持要點,再作提示。佛法所謂之「觀」,意思是觀察,實在說就是「智慧」,倘若沒有智慧我們無法觀察。但要觀什麼呢?就是觀照察諸法的真理,所以叫做「真觀」。
舉凡一切諸法,皆是眾多因緣所生;既為諸多條件因緣所有,那麼一切法的本質與自性,就是所謂的「空性」,這是諸法實相。這種理性,是聖人的清淨智慧所見的不思議解脫境界。安住於心真如理、一真法界體性、佛性、如來藏心之體,證悟一切智,或稱根本無分別智,這是經中所謂的「真觀」。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、三賢十聖位法身大士菩薩所住之處,唯一真實的法界,當中沒有虛妄、沒有欺誑困惑,那才叫做「真」。
又,佛說「般若」智慧,正是離一切分別相,離一切妄心分別而有的諸受、執著、見取,如經所說「深解真實義,常得安樂住。」〈普門品〉所說「真觀」,是指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了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」的般若空性智慧。當祂在還沒有證悟聖道之前,經歷長時期地修學,後來成功了,具有這如實的智慧,就是「真觀」。
圖說:住持天承法師為大眾開示「觀音五觀」法門
其次,清淨觀。成就真觀的菩薩,心是清淨的,如果來到凡夫的五濁惡世,世間的一切虛妄都無法能染污祂的清淨心,故稱為「清淨觀」。如經論上說:「第一義智力故,世智不顛倒轉。」第一義是所謂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。」第一,是殊勝的意思;佛菩薩清淨的智慧境界是最殊勝的,所以稱為「第一義」。成就通達第一義的智慧後,正因為有如此智慧力,所以能夠「世智不顛倒轉」。
什麼是「世智」?「世」,就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,這是有時間性的。「轉」,就是活動。當智慧與因緣生法接觸,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(內六根) 在一切虛妄的境界 (外六塵) 上活動的時候,能夠不顛倒轉,不迷惑、身語意能夠無有過失,不會有所為違犯,那就是清淨;如果顛倒轉,也就成了五濁之世。當我們還沒有成就真觀,沒得第一義諦智慧的凡情眾生,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的時候,五蘊的身心世界往往就是迷惑、顛倒、糊塗,而且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要去覺悟,那就是「顛倒轉」。
當聖者成就真觀,他的世智—觀察因緣所生一切萬法皆為虛妄的真實智慧,這是清淨、不染污的,所以觀世音菩薩在面對世間、面對芸芸眾生時,菩薩都是正念清淨,沒有過失,不會有錯誤的。當眾生向菩薩有所請求,祂會很如理地、正確地觀察人事物整體的因緣;而菩薩心是清淨、沒有私心地去隨順眾生、回應眾生,教化成熟有情。
此等意境與《金剛經》所說「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(菩提)心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觀音菩薩歷劫修習假觀,積極救世,入俗利生,而無所執著,有如「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」,亦如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」,這般清淨無垢,是為清淨觀。
圖說:觀音誕開示現場,人各攝耳諦聽
第三、廣大智慧觀。對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道理,能夠完全通達無礙,這是「廣大智慧觀」。譬如阿羅漢也有真觀,世間上的事情不能迷惑他;但是,他並沒有成就如菩薩般積極救世,入世利生,廣度有情,且未通達如塵沙般、無量無邊事智法門 (清淨觀);更未圓滿一切諸佛如來的廣大智慧觀。
譬如世間人要經過多少年的學習,大學畢業、資格考試通過,才會承認你的專業是醫生、建築師、律師、會計師等等。而觀音菩薩能夠完全明白世間、出世間一切學問,在古印度稱為五明處,統括五類學術,即聲明 (語言、文典之學),因明 (論理學),醫方明 (醫學、藥學、咒法之學),工巧明 (工藝、技術、算曆之學) 和內明 (宗教之學,婆羅門以四吠陀論為內明,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為內明)。你有什麼疾病、必須如何治療,乃至房子應該要怎麼建造;所有世間的知識、技藝,不論我們知道、不知道,觀世菩薩都夠通達無礙!另外有出世間領域 ── 如何能得聖道?何謂四聖諦,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,苦、集、滅、道的內涵?何謂十二因緣?何謂六度、十度波羅蜜?什麼是《華嚴經》的法門?什麼是般若法門?無量無邊的佛法大海,觀音菩薩都能通達無礙!
觀世音菩薩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、空有、理事、性相皆能通達無礙,超過一切凡夫,也超過二乘阿羅漢和辟支佛;又,觀音菩薩過去已經成佛,現在寄位修行,更是超越一切菩薩具佛智慧廣大。因此,眾生向祂有所求時,觀音菩薩會很如理地隨順教化、成熟有情,不會有所偏差和錯誤。
住持法師強調,真觀是出世的,清淨觀是入世的。從空入假,是真利他;由假入中,是真自利。菩薩透過自利、利他,證得真淨圓通;觀一切法,當體即空,不礙萬有;徹證性相不二,色空不異之理,而入於中道實相。而中道觀智,不停滯空有二邊,不即不離,不一不異,不取不廢,圓融無礙,同遍法界,是為廣大智慧觀。
圖說:觀音誕開示現場,人各攝耳諦聽
其後兩種觀行,是在廣大清淨觀的基礎之上,開展出「悲觀」和「慈觀」智慧方便的修持。這也是阿羅漢所不能及的法門。當阿羅漢還沒有入無餘涅槃時,眾生向他有所求,他也會幫你忙的;然而,一旦入無餘涅槃以後,他就不管了!你有什麼事向他請求,他心裏不分別,所以不管這件事了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,他雖然有真觀,乃至清淨觀,但是廣大智慧觀不夠,這是第一個原因。其次是阿羅漢的慈愛心、悲願心不足;如果有慈悲心,他不會入無餘涅槃!世間有許多眾生,其中與他有因緣的有情可能也很多,他們都還在流轉生死,依舊承受了許多的苦難!但是他不管了!
相對於此,觀世音菩薩有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,自利功德圓滿,但祂為何不入無餘涅槃呢?這是因為祂在一切有情眾生邊上,有慈、有悲、有菩提心願。看見眾生沉溺生死大海受無邊巨大的苦,當中更有很多曾經是父母、師長,是他的兄弟姊妹,對於有情眾生發了大慈悲心,希望大家普遍都能究竟離苦、得廣大安樂自在,這就是「悲觀」和「慈觀」的觀行。
悲觀者,觀一切眾生與諸佛同體,而悲憫眾生以惑業因緣,不能免苦,是故盡未來際救拔一切眾生苦難;慈觀者,以不思議三觀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,常念給予一切眾生安樂。觀世音菩薩隨諸眾生意樂、需求,不分親疏,無條件地為眾生謀求最大的幸福,於一切時處不斷地拔苦、予樂。這兩個觀行,也就是安住前述真空觀、深心清淨觀、廣大智慧正覺的見地,自他不二的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。也因為觀世音菩薩在眾生邊上,成就了諸多的功德,所以祂能夠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,種種諸惡趣,地獄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。」能夠真實的廣度眾生!
圖說:午時佛前大供。弟子虔誠,必蒙感應
圖說:佛前大供,上香人潮
而偈文末後「常願常瞻仰」這句,則是釋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圓滿具足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、悲觀及慈觀,而希冀一切有情眾生普遍能夠受持、修學如此觀行。觀世音菩薩能遊化人間,正是根源於五觀法門的修行。宋代戒環大師《妙法蓮華經要解》總結說,觀世音菩薩正是以真觀止息妄念;以清淨觀對治染著;以廣大智慧觀破除疑惑;以悲觀拔眾生苦;以慈觀予眾生樂。五觀法門的修持,甚為殊勝,諸佛子等應當「常願常瞻仰」。
圖說:智光老和尚圓寂五十四週年紀念供讚會,僧信二眾虔敬唱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