浴佛。洗心。修普賢行 — ABLS 釋迦佛誕紀念法會
為紀念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,美國華嚴蓮社於2016年05月08日星期日,啟建釋迦佛誕紀念法會一永日,以茲慶祝。是日上午九時,舉行釋迦普佛祝聖及獻燈祈福活動,在住持天承法師的帶領下,大眾一齊持誦楞嚴咒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,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、佛寶讚、釋迦佛偈和本師聖號;法會現場隨著莊嚴隆重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,進行浴佛儀式;隨後,進行懺悔拜願及三歸依、迴向等法節儀規;藉此表達佛子們對於釋迦佛聖德的禮讚與感念之情。因適逢母親節,蓮社常住特別準備康乃馨花束與法會現場的媽媽們結緣,並為天下母親獻上最誠摯的感恩和祝福。
圖說:釋迦普佛拜願全景
第二支香,大眾共同諷誦〈華嚴發願文〉,後由天承法師以「佛菩薩的必修功課」作主題,為眾宣講〈普賢十大願王〉對應於日常生活中的修持方法。法師首先說明佛教與大多數宗教的最大不同,就是它不訴諸於一個絕對、權威的神明。原始阿含聖典中,直接揭示「諸佛世尊,皆出人間」的道理;而大乘佛教中,則是教導行者「發願成佛,依願修行」;莫不皆以「即此人生,成就佛道」,作為「人間佛教」的生命實踐典範。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於娑婆世界,為的就是開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見,令一切眾生於自身中,得見如來廣大智慧,而證法界。也就是透過佛法的修學,人人都可以如佛陀般在人間成佛。
圖說:天承法師以「佛菩薩的必修功課」作主題,為眾宣講〈普賢十大願王〉對應於日常生活中的修持方法。
中國清朝末年以來,整個佛教發展的趨勢之一,也就是「人間佛教」的倡議。從對治面言,主張重人甚於鬼,重生甚於死,以人生佛教對治鬼死的佛教,故太虛大師以「人生佛教」為名。從顯正面說,從佛教的根本、時代的適應性去了解,應當重視現世這一期生命的人生;也就是依著人乘佛法,先修成完善的人格,保持人乘善業果報;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,歸向並依持三寶,由此向上增進,乃可進趣大乘菩薩行果,乃至圓滿一乘究竟佛果。
住持法師強調「人菩薩行」,就是學習如何從對自身這個小宇宙的掌握開始,安頓自己的身心、情緒,善盡自己的責任、義務,乃至向外擴展至整個大宇宙,關懷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願意為他人、為社會、為國家、為國土,乃至為一切眾生服務。換句話說,菩薩嚴土熟生的志業,一切都在「人」的基礎上,讓自他的生命更增上,普遍獲得更實質的利益;而諸佛菩薩的廣大行願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這麼一點一滴地實踐、兌現、圓滿,而得成就!
圖說: 修普賢廣大行願,從人菩薩行開始。
〈普賢行願品〉中,普賢菩薩開宗明義告訴善財童子,若要成就佛的功德,必須修十種廣大行願,而「普賢十大願王」正是整部《華嚴經》教觀修持的心要所在。若就生活層面的用心來說:一者、禮敬諸佛。對上以恭敬,對下以慈悲,面對平輩則以平等心互待。佛法從恭敬中求!唯有恭敬一切、慈悲一切,平等心面對一切,才能真正謙和、寬容,心念就會專注,智慧就能成長。二者、稱讚如來。生活要面帶微笑、說好話(柔軟、慈悲、真誠、正直),透過真實自在的談吐,與眾生結好緣、結善緣,總以歡喜心鼓勵、稱揚、讚嘆;無論順境或逆境,都能運用語言將正念與佛法,傳遞、表達出來,令人心生歡喜,就是稱讚如來。三者、廣修供養。供養,是培養善根、滋潤靈性、增長福德的最佳途徑。透過事修上的供養,可以積聚行者自身的福德;若能進一歩從理上修供養,以謙和的恭敬心、空性的銷融心,恆常自省貪、瞋、愚癡等諸煩惱心,保持意根清淨,從而如說修行、勤修善根、不捨菩薩業、不離菩提心,真實利益、攝受眾生而行供養,則是無上的法供養。
四者、懺悔業障。懺悔有二:第一「事懺」,隨事分別懺悔,透過法節、儀軌、事相上的作法中,如實地懺悔過往已經發生的三業罪惡;以身之恭敬禮拜,口之稱唱讚誦,意之隨文作觀,三業慇勤懇求,懺悔過往、現在所行罪業,發願誓不更造!第二「理懺」,觀實相之理,而懺除其罪。過去、現在所作一切罪業,皆從心起;故若暸知自心本性空寂,則一切罪福之相亦皆空寂;如是觀察實相之理,以滅其罪,稱為理懺。另外,每天自我檢討與反省,也是懺悔一種。懺悔最好在業障尚未現前先懺,可以重業輕受;如《金剛經》所說,若有佛子受持、讀誦大乘經典,但卻為人所輕賤,此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;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當得佛果菩提。如此一般,學佛人遇事不懊惱,事事能善解,則能安住佛法喜悅,隨緣消舊業,勿更造新秧。
圖說:與會善信,聚精會神,修學普賢行願。
五者、隨喜功德。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其心,認真、歡喜面對每個應我們而來的因緣,走好當下每一步,細心觀察,清楚明白,就是修隨喜行。或如〈淨行品〉所說,觸目遇緣巧發大願;或者遇到煩惱、不開心的事,便以隨喜功德的大願,轉化自身的憤恨、嫉妒、熱惱。學習用歡喜、善美、圓滿的心,成就一切人事物,乃至不斷擴大心量;同樣喝一杯水,功德大為不同。遇人發心作善,只要隨喜讚嘆,就有隨喜的智慧與福報。六者、請轉法輪。除為少福眾生,悲心請法之外,更可自轉法輪。所謂為自己轉法輪,也就是我們有沒有用心去體會境界。就如同杯子的器量大小?是否染污?有否破漏?可裝法水否?該如何肯定身邊的人都是佛菩薩?對境能體會,就是一種悟。隨時提醒自己,帶著覺性生活,讓境界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所在,就叫請轉法輪。
七者、請佛住世。非但諸佛菩薩,舉凡世間有益於社會的善知識,行者都應當向之學習,並且常請利益眾生。另一意義上,行者了知中道實相,時刻保持正念,不失念,不妄想,生活了了分明,日常寂照一如,就是自性如來住世。八者、常隨佛學。心恆繫三寶,守護菩提心,願行菩薩道。學習佛的身、口、意,堅住正念,歸於無為,以佛心為己心。經常提示自己,一切境界好壞,都是唯心所現,而能不捨緣起事法,受持普賢行願;藉著服務別人來成熟自己,透過成就眾生來淬鍊生命。 九者、恆順眾生。相對於凡夫境界的緣起無常,普賢境界,見一切境,皆是佛境,皆是重重無盡法界。恆順眾生,即是隨順一切因緣,在隨緣修行中,成就一切悟性;以四攝法、十度波羅蜜的行持,與眾生結廣大善緣。十者、普皆迴向。修習迴向,心量要大;藉迴向法,放下自我,隨緣自在,布施歡喜,以此擴大行者生命的容受力與承載量;普願法界眾生發菩提心,究竟成就無上菩提。
天承法師強調在生命實踐過程的每一個當下,普賢行願就是菩薩道上的領航,導引行者精進修持的方向與腳步。受持〈普賢十大願王〉,就是要學習普賢菩薩「以願導行」的妙智EQ和「以行踐願」的過人行動力,成為懂得善巧變通、調伏自己,同時也能成就他人的菩薩行者、普賢行者。行者於日常中的修行展現,即在外顯的生活管理、時間管理、空間管理,以及人際相處的情緒管理之中;修行人思想可以活潑,但是現實層面的生活秩序、作息,人我進退、應對等,務必是有條有理,不可紊亂。〈普賢十大願王〉,可以說是一門人生自我管理的最大學問,更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必修功課。誠如華嚴蓮社董事長賢度法師曾說:「普賢行願沒有捷徑,唯有自己身體力行,方能究竟圓滿成就!」所謂的「華嚴」,也就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累積成佛道上的福慧資糧,以萬行之因華,莊嚴無上佛果。
圖說:僧信大眾,佛前獻供,觀修祈福。
圖說:佛前獻供祈福全景
中午時分,佛前獻供祈福。下午一時半,華嚴行法共修,諷誦〈普賢行願品〉經文,唱持〈華嚴字母〉。隨後,晚課禮拜《八十八佛大懺悔文》,並加持〈蒙山施食〉迴向。祈願諸佛菩薩光明攝照、慈悲護念,華嚴蓮社所有護法信施,廣植善根,少煩少惱,共修福慧,同證菩提。
圖說:華嚴行法共修,諷誦〈普賢行願品〉,唱持〈華嚴字母〉。
圖說:灌浴佛太子,洗滌身心垢。